政府信息公开
富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富锦市义务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市政府工作部门,市直及中省直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富锦市义务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富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3日
富锦市义务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义务教育“ 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黑龙江省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关于规划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富锦市教育局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深入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从《富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打造教育强市,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市义务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义务教育“十四五”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发展环境
一是良好的国际人才环境,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广揽全球顶尖人才为己所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是优先义务教育的国内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市”的国家战略目标,要竭尽全力让更多的义务教育学子接受良好的优质教育,加快培养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2、发展机遇
“十四五”我党将要召开第二十次党的代表大会,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国家规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为推进教育公平、巩固提升普及“十五年”教育,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3、面临挑战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富锦的义务教育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市)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教育系统自身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移民入城、进城营商、购房入城等人员随迁子女的剧增,导致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这些都将成为“十四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把义务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位置,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以公益普惠和均衡为基本方向,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区、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富锦新征程提供可靠规划保障和科学和政策指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基本原则
一是教育局是“十四五”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主体,具体负责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做好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指导复核和推动实施等工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建设,规划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等工作。
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定基础。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教育市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三是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师德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六是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好质量的教育。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巩固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持续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推动义务教育结构优先和布局调整,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只减不增。
附表1:义务教育发展目标
指 标 | 2025年 |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 100 |
初中巩固率(%) | 99.6 |
附表2:教师队伍建设学历目标
主要指标项目 | 2025年 |
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 | 城镇、农村均92.46% |
普通初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 | 城镇、农村均100% |
2、具体目标
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优质化,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民办教育管理更加规范。以实行分类管理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争创省级民办名校,切实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是对民办学校的领导作为民办学校年度检查的重要内容。依法落实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称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积极构建和完善有关系列管理制度。
第三章 工作任务
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凸显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一名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1、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尊重、自强、勤劳、责任、文明、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的道德品质。三是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和世界多元文化,沟通鉴别力,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论,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四是加强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护自我,关爱他人、适应社会,建立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和发展。
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强化全员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一是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结合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德育,激活学科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突出实践体验,完善德育实践体系,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开放、共享社会德育资源、公益性社会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图书馆、博物馆、湿地馆)等社会资源节假日负责向学生开放,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贯通。三是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体素养。
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理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一是推进温馨教室与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丰富校园文化。二是发展共青团、少先队等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三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四是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为青少年发展办更多的实事。五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保障。
2、坚持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地方课程为辅助、以校本课程为补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多功能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学科全部课程。二是开好地方课程,将人文与社会、技术、生命教育等内容列入地方课程,并保证课时量。三是开展校本课程,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校本教材,广泛开展符合学生实际,彰显学校风格的特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建立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效。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备课、听课、教研、辅导、作业及测试、质量分析等各项常规管理,将各项常规管理落到实处,牢固打好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办学行为的检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义务教育质量优质标准和监测制度。
3、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积极心态、人文素养、高雅气质。
实施阳光体育、卫生保健、艺术展演计划。一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保证"两操"(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的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二是继续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学生常规体制检测,切实加强学校疾病防御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三是全面开展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深化学校体育卫生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到2025年,在校学生90%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执行新课程标准,良好率达到45%,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开设率达100%。加强体育艺术课,参与性、体验性、兴趣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学。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工程培养每名学生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从体育考试总分30分过渡到40分,最终实现体育考试100分目标。
充实与完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资源。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设施、器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能部门、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网络。
加强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国防意识、安全意识、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严肃的纪律作风,增强自护自救技能与劳动技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推进校外教育,稳中求进、全面普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我市校外教育的主阵地,将继续发挥校外教育的育人功能,抓好活动及培训的开展,出精品活动、特色培训、办好学生社团,打造我市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到2025年,将培训班开好开齐。建设一支打得响,叫的硬的教师队伍;活动举办更加规范化,同时,具备承办佳木斯地区校外系统大型活动的能力。力争到2025年底,活动普及率达到100%,培训普及率达到40%。
(二)、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继续巩固与扩大我市义务教育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强校舍、场地、设施、装备、支支队伍等方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努力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确保“四零承诺”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补齐公共教育资源短板,适当向农村倾斜,推动镇级政府履职履责,加强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探索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学校之间结对支援工作。加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内涵建设力度。重视薄弱学校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切实缩小校际差异。使得各校异彩纷呈,齐头并进。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加强指导检查,督导部门统筹兼顾,学校主动积极建设,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使得全部区域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软件建设规范丰实,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提档升级品味提升。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课时总量,控制作业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控制考试难度与次数,建立全市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三)为残障孩子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育,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全市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数据比对核查,多措并举加大劝返复学力度。
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开展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注重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继续实施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并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所需教师,逐步实施特殊教育准入制度。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欲人是教师的天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秀、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的首位,强化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增强教师德育意识的能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对师德失范者加强教育,情节比较严重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二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生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充分发挥“三名工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培养一批扎根、锐意改革、全城辐射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重视培养教学领导、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和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开展示范、交流、分享活动,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以“骨干教师为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的教师团队建设体系,促进全市教师队伍专业化能力提升。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构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业务水平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重点,以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关键,强化名优引领,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我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施我市“教育振兴工程”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聚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教学能力,促进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质提升”为总体方向,使受训者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
三是完善公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保证准入教师的专业合格与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评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评优奖励、考核评价管理职能。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统一管理,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人员实行合理流动、及时分流,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建立城乡公办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进市内与乡镇教师对口支援工作。
二、保障经费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落实政府提供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局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逐年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保障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健全教师养老、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扶贫助学体系。进一步健全政府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发展教育督导作用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全方位指导和定期督导检查全市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策略。继续完善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落实常态督导,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公开挂牌督学的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指导学校逐步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内部督导工作机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促进学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和自我改进。
四、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学校要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点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切实提高校务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校务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作用,引导社区、家长、社会有序参与的学校办学和管理,促进学校管理与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努力办好政府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发展。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率先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改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